在中国铝业兰州分公司电解一厂厂房里有这样一个身影,纤瘦的身体,黝黑的皮肤,脸上的皱纹刻录着岁月的痕迹,他就是电解生产一线员工的佼佼者李伟。这是个身份特殊但又极其普通的电解一线工人,说他特殊,是因为他曾经在战场上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,又是唯一一个超龄破格转为合同工的农合工;说他普通,是因为他和其他电解工一样,勤勉尽责,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。
军营岁月 战火洗礼
“我1983年10月入伍,1985年主动要求去了前线,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。”说起过去的岁月,李伟很平静,“当时没有住的地方,只能躲在石缝中。为了不让敌人发现抓去当俘虏,晚上都是抱着光荣弹睡觉,一个人在外面放哨,一个人在石缝中休息,用电话线把我们的手绑在一起,这样如果外面的人如果被抓走,里面的人就会察觉,就会在第一时间拉响光荣弹,宁可牺牲都不能被抓去当俘虏,这是军人的职责。”
经历过战火的洗礼,一定会让人变得更加坚强,也是他坚守岗位、拼搏奉献的动力所在。“军营塑造了我的意志,兰铝给了我生活的希望。2007年我刚进厂,2008年我的三个孩子考学,当时家里的条件供不起孩子上学,正当我发愁的时候,是企业资助了我,让我的孩子们有书念。我只不过就是一个刚来不久的临时工,可是厂里对我如此关心,没有放弃我。我只有加倍努力,才能回报企业。”他坚定的眼神透露出对企业的感情。
和平年代 奋斗不止
2007年,李伟被兰州分公司招收为农合工,在电解一线一干就是10年。从根本就不知道从何入手,到独立操作,再到成为电解一线生产行家里手,坚持奋斗是他的信条。说起在公司工作的这10年,李伟的总结干脆利落:“乐大于苦。”
李伟刚进厂时,正赶上兰州分公司电解一厂第一期电解槽启动投产,几天几夜都回不了家。启动生产的忙碌虽然辛苦,但对于爱钻研的李伟来说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绝佳机会。那段时间,他天天围着槽子转,学习到了很多电解生产知识,很快便可独立工作,这对于他后期的电解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。2013年,第二次电解槽大修启动,此时的李伟已经担任了二工区副区长,面对异常繁重的工作任务,他带领大家加班加点,负责48台槽的铺焦、换极、装炉、启动等工作,顺利完成了2区48台第二期启动的正常生产运行。说起那段经历,李伟的脸上有了笑容:“那时虽然苦,但是心里是美滋滋的。”
2017年,李伟破格转为合同工,这对他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。在电解厂房一待就是十年,况且还是以一个农合工的身份,是什么让他坚持下来的?他用袖口擦了擦眼角的泪水,说道:“我是一个兵,在部队上那些日子让我学会了责任、担当。我一直以一个军人的责任感对待工作。我总说‘知足常乐,珍惜生活,干好本职’,困难是一时的,家里有难,我们有义务团结起来共渡难关。”
责任在心 创意无限
责任和担当的背后,李伟还有着他细腻的一面。采访过程中,一名电解工推进来一个小推车,对李伟说道:“李师傅,您给帮忙看看这个推车怎么回事,推起来有点不稳。”李伟立马走上前用扳手在小推车上拧了拧,敲了敲,又试推了一下,然后交给电解工说:“现在好了,你试试!”电解工接过推车试了试,果然稳当了。
笔者不解李伟怎么会修小推车?“收边用的铝板推车就是我制作的,所以我熟悉推车结构,知道问题出在哪。不光是这个,我还自创自制了很多工具,砸导杆压降的铝大锤、维护人员打粘连用的铝兑子、捞块用的反爪耙等,现在大家都用得得心应手,还得到了领导的好评。”说到这里,李伟随手拿起一个兑子给我讲解起来:“原来这个兑子由于杆子细,用不了几次就断了,消耗得太快,为了增加它的牢固性,我就在兑子前端铁环内注入了铝水,等铝水凝固以后就可以使用了,而且这个铝兑子也不会增加铁含量,还结实耐用,原来的兑子一个月就要消耗60个,现在这个铝兑子一年才用60个,极大地节约了成本。”
会者不难。李伟在平时的工作中积极开动脑筋,出主意想办法,修旧利废,一个个实用性很强的小制作在他手中产生,也让他在实践的摸爬滚打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新型劳动者。(王晓丽)
免责声明:矿库网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,为了传递信息,我们转载部分内容,尊重原作者的版权。所有转载文章仅用于学习和交流之目的,并非商业用途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。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。